HASH GAME - Online Skill Game GET 300在过去这一年,曾最触动我的是今年清明节前夕,陪同一对老夫妇去了趟殡仪馆的经历。因为交不起近40万的遗体保存费,他们女儿的遗体停放在殡仪馆五年无法归乡下葬,这对老夫妇其实年龄并不大,可是看起来比较苍老,当时在路边刚与他们聊了两句,他们的眼泪就止不住流了下来,尽管当时没怎么说话,可是能感觉到他们内心的苦楚。那一刻,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尽快把稿子写出来,让他们的女儿尽早归乡,报道刊发后,殡仪馆免除了遗体保存费,他们也赶在清明节的最后一天把女儿接回了“家”。
这次拿到中国新闻奖舆论监督报道一等奖,可以说是给罐车运输乱象调查这篇报道画上了圆满的句号,从去年七月发布后得到全民关注,到年底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出台,再到今年9月推动食品安全法作出修改,到最后获得中国新闻奖,每一个节点都有点出乎我的意料,但回想起来似乎又在情理之中。这篇报道之所以能得到广泛认可,在我看来离不开它对公共利益的捍卫,这是它能走多远走多高的决定性因素,当然我也希望,通过这篇报道让大家认识到新闻报道的价值,尤其是调查报道的价值。
近期没有太多所谓震撼瞬间,但要说印象深刻的线年全国两会,我在梅地亚中心参加了一场记者发布会,当时是证监会主席吴清履职后的第一次对外正式亮相,当发布会结束后,所有记者(包括我)都涌到台前去争抢着向吴清问话,我听到有人喊“吴清主席给A股加加油吧!”对此吴清只是微微一笑,向我们摆了摆手。2025年10月28日,A股刚刚突破4000点大关,我不禁回想起了这个情景,我想吴主席一定感觉如释重负,毕竟他的前任们日子都很不好过。
国内外并无新闻报纸做“学术评议和文摘”的先例。做这项工作的是专业文摘刊物,在国内如“人大复印报刊资料”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《新华文摘》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》等四大文摘。两年前,因为做社会学家吴景超先生的专题我才意识到,20世纪那一代学者会把他们的研究和思考首发在报刊上,这在本世纪无法想象。那个时候学科不是那么“专业化”,刊载媒介也不是那么“专业化”,新闻报纸的副刊和专业学术期刊也不是那么“泾渭分明”(有的著名社科专业期刊当年也曾刊登非学术的评论杂文)。过去几十年,国内外学界一直在反思学科过度专业化问题,当然这绝不意味着要放弃专业的方法和写作的规范,重返以前那种学科混沌状态,未来走向是有众多方案的。作为副刊,我们能否参与做点事?
自8月至11月,我们与《广东社会科学》《河北学刊》《北京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《社会科学》等二十余家期刊取得授权合作,摘选了二十余篇论文。当我们在新媒体上推送所选论文后,看到大家留言点评,还有一些读者朋友发邮件索要当期报纸的PDF电子版,很受激励。美国已故跨学科学者詹姆斯·C.斯科特在本世纪初接受访谈时,曾反驳“如果读起来不痛苦,就不可能是好的社会科学”这一现代学术“心照不宣”的看法。好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不是必然折磨读者的,显然也不是就走向反面,变得“庸俗化”。英文学术是这样,中文学术亦是如此。我们希望搭建学术与大众的桥梁,邀请专家学者担任评议人参与推选,将新近兼具专业性和前沿性的论文传递给大家,我们还希望所选论文具有鲜明的本土或世界问题意识,具有中文写作独到的气质。本来对这件事不怎么有把握,从年初琢磨到年中开始,犹犹豫豫,迟疑了半年。有多少论文符合所列要求,满足读者的期待?我们是否有能力将它们选出来,做好报纸的文摘和新媒体的编排工作?路很长,但是承蒙读者朋友的认可,已经备受鼓舞。
今年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幕是,在广东普宁火车站附近的城中村里,很多游客、摄影师会因为那里的屋顶有漂亮的厝角头去到那里,我们也一样,原本是想记录潮汕民居特色的厝角头,拍摄过程中遇到了一位奶奶,刚开始的方言没听太懂,后来回看素材才知道是叫我们去她家吃饭,聊天的过程中她说:“你们外面好呀,有工作的都是有用的人,像我们没有用啊。”一时间我的心脏像被锤了一下,我们眼中美的东西,在身处其中的人看来可能是另外的样子。







